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授课年级: 四年级 授课教师 : 课题 《爬天都峰》 课型 新授课 章 / 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习题 / 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爬天都峰》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策略单元)的精读课文,单元核心目标是 “了解作者怎样把事情写清楚”。课文以 “爬天都峰” 为核心事件,按 “爬山前 — 爬山中 — 爬山后” 的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作者与老爷爷互相鼓励、共同登顶的故事。文中通过描写天都峰的险峻(如 “石阶像挂在天上”)、人物对话(作者与老爷爷的互动)、动作(“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及心理变化(爬山前的犹豫、爬山中的坚定),示范了 “按顺序写事”“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写下来” 的写作方法。同时,课后习题与 “交流平台” 围绕 “梳理顺序”“分析细节” 设计,助力学生掌握 “写清楚” 的技巧,为单元习作(描写家务过程)奠定基础。 学习者分析 认知层面: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文本梳理能力,能通过预习感知课文内容,对 “顺序” 有简单认知,但对 “系统分析写作方法”“细节描写的作用” 缺乏深入理解,需教师引导提炼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事”“添枝加叶(写看到、听到、想到)” 等方法。 生活经验:部分学生有爬山经历,能直观理解 “爬山的过程与感受”,但多数学生未去过天都峰,对 “险峻” 缺乏亲身体验,需借助图片等直观素材辅助认知。 3. 学习特点:学生处于习作能力提升关键期,对 “可操作的写作技巧” 兴趣浓厚,且乐于参与朗读、模仿动作、小组交流等活动,适合采用情境化、互动式教学。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梳理课文 “爬山前 — 爬山中 — 爬山后” 的事情发展顺序,理解 “按顺序写” 是 “把事情写清楚” 的基础;掌握 “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写下来” 的细节描写方法。 2. 学习难点:体会 “选择适合自身视角写事” 的合理性(如文中以孩子视角聚焦对话、心理,而非单纯描写景色);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准确动词、语气词” 让内容更真实。 学习目标确定 读准 “天都峰” 中 “都(dū)” 的字音;梳理课文内容,明确 “爬山前 — 爬山中 — 爬山后” 的写作顺序;找出文中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语句,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通过 “交流印象 — 梳理顺序 — 分析写法” 的环节,逐步掌握 “按顺序写事”“添枝加叶” 的方法;借助朗读、动作模仿、小组讨论,提升自主探究与语言表达能力。 3. 体会作者与老爷爷互相鼓励的精神,明白 “面对困难要勇于挑战” 的道理;激发运用所学写作方法进行习作的兴趣。 学习评价设计 1.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如 “天都峰给你什么印象”“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动作模仿(演示 “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小组讨论发言,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与写作方法的理解程度。 2.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观察家务过程,按顺序写一段话,包含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上准确动词),评价学生对 “写清楚” 方法的运用能力。 3. 评价标准:能准确梳理写作顺序得 3 分;能找出 “看到、听到、想到” 的语句并分析作用得 3 分;能在作业中运用 “按顺序写 + 细节描写” 得 4 分,总分 10 分。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课题导入,读准字音,感知天都峰特点 环节一:导入主题 教师活动 1: 1.板书课题《爬天都峰》,提问:“课题中有一个多音字,谁能找出来?” 引导学生发现 “都” 字; 2. 明确 “天都峰” 中 “都” 的正确读音(dū),带领学生齐读课题,纠正字音; 3. 展示天都峰全景图、奇松、云海、险峻石阶图片,提问:“预习后,你对天都峰有什么印象?有爬山经历的同学可以分享真实感受。” 1.齐读课题 2.再读课题 3.说一说预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