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96237

第11课 五四运动 课件(24张PPT)+教案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232738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1课,五四运动,课件,24张,PPT,教案
    (课件网) 五四运动 第11课 历史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在今天北京的五四大街,矗立着一座中西合璧的红色砖楼。这里曾是北京大学校部和图书馆所在地,始建于1916年,见证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现在这里已成为一座纪念馆,陈列着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 北京大学红楼 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 它与五四运动有着怎样的联系?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袁世凯复辟帝制,列强加紧侵略。 (一)背景 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行祭天活动 “二十一条”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官方鼓吹尊孔复古,思想腐朽落后。 (一)背景   我进北大的时候(1915年),北京的人还称它为大学堂,当时北大的大部分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都还认为上北京大学就是要得到一个“进士出身”,为将来做官的正途。 ———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袁世凯政府公然下令尊孔读经,倡导复古……尊孔复古逆流的猖獗,带动了封建沉渣泛起,各种迎神拜佛、鬼怪迷信之风复炽。到1915年前后,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已被闹得一片乌烟瘴气。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发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二)兴起 《青年杂志》封面 陈独秀(1879—1942)   陈独秀,安徽安庆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创办《每周评论》,积极推动五四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发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3.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 (二)兴起 陈独秀(1879—1942) 李大钊(1889—1927) 胡适(1891—1962) 鲁迅(1881—1936) 时任校长蔡元培提倡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聘请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北京大学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蔡元培(1868—1940)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三)主要内容 《孔子与宪法》等文 李大钊   历数尊孔与宪法性质相悖之处,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狂人日记》 鲁迅   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基本口号: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就是要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就是要反对愚昧。 (三)主要内容 科学 民主 Democracy Science 德先生 赛先生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 思考1: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什么特点?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