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神奇的“眼睛” 【题型1】眼睛的结构与视物原理 1 【题型2】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5 【题型3】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7 【题型4】眼镜的度数 10 【题型5】保护眼睛 12 【题型6】放大镜 14 【题型7】显微镜 16 【题型8】望远镜 20 【题型1】眼睛的结构与视物原理 【典型例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白在《月下独酌》中的佳句,对于李白月下独酌这一场景,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明月”是光源 B.月光下李白的“孤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酒杯中的“明月”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明月”在李白的视网膜上成虚像 【答案】B 【解析】月亮自身不会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月光下李白的“孤影”是影子,人的身体挡住了光线,影子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 酒杯中的“明月”是月亮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人眼相当于照相机,“明月”在李白的视网膜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故D错误。 【举一反三1】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利用眼镜将电脑形成的图像叠加在现实情境之中。如图所示,增强现实眼镜上有摄像头,它可以对周围物体进行摄像并分析识别,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是( ) A.物体通过摄像头成像时,像距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 B.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摄像头时,光的传播速度保持不变 C.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D.人眼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答案】B 【解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应用于摄像头,此时的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A正确;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摄像头时,介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光的传播速度改变,故B错误;D.人眼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远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故C、D正确。 【举一反三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白在《月下独酌》中的佳句,对于李白月下独酌这一场景,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明月”是光源 B.月光下李白的“孤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酒杯中的“明月”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明月”在李白的视网膜上成虚像 【答案】B 【解析】月亮自身不会发光,不是光源,故A错误; 月光下李白的“孤影”是影子,人的身体挡住了光线,影子是由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 酒杯中的“明月”是月亮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人眼相当于照相机,“明月”在李白的视网膜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故D错误。 【举一反三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的诗句描绘了成都草堂门前浣花溪秀丽的景色(意境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从各个方向看见黄鹏,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 B.看到溪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浅,是光的折射现象 C.阳光下的溪水波光粼粼,是水面对光的反射现象 D.目送白鹭高飞远去的过程中,眼睛的晶状体变厚 【答案】D 【解析】能从各个方向看见黄鹏,即投射在黄鹏表面上的光发生了漫反射,故A正确; 看到水中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浅是光的折射现象,故B正确; 阳光下的溪水波光粼粼,是由于光被水面反射后形成的现象,故C正确; 目送白鹭高飞远去的过程中,物距变大,像距变小;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对光的会聚能力应该变弱,即眼睛的晶状体变薄,故D错误。 【举一反三4】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如图是科技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注射器和水膜模拟眼睛看物体的情境。光屏相当于视网膜,这时光屏上呈现缩小、倒立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为了模拟正常人眼看近处物体,注射器应 (选填“推入”或“抽出”)水。 【答案】实像 推入 【解析】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所以光屏上的像是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