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比维度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思想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冲击了封建礼教统治地位,推动了五四运动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政治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再度受挫,走向萧条。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①反对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 ②仅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不足以拯救中国。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改名《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资产阶级激进派———后分化)。 4.旗帜(口号):民主与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5.宣传主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6.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思想上: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批判封建道德礼教】。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文学上:推广白话文和新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7.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进步性: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片面性。 性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启示: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定文化自信。 9.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二、五四运动 1.背景与爆发 (1)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2)直接原因(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中国代表提出“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等要求被拒绝,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36)爆发时间与地点:1919年5月4日,北京。 2. 运动进程与主力变化 阶段 时间范围 主力 中心地区 主要斗争形式 核心口号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 4日- 6月初 青年学生 北京 游行示威、罢课、焚烧亲日派住宅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初后 工人阶级 上海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同上,斗争规模扩大,形成全国性爱国运动 3. 结果与历史意义 (1)直接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亲日派官员;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2)历史意义: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体现中国人民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和阶级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