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2778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173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9课,秦统一,统一,中国,教案
  • cover
秦统一中国 教案 教学目标 1.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了解秦灭六国的经过、时间及意义,掌握秦完成统一的核心原因。 2.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三层架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熟知秦朝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及作用,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价值。 3.家国情怀:知晓秦朝是当时世界大国,感受其制度创新与疆域辽阔,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秦灭六国的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2. 难点: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区分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差异。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含秦灭六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统一文字/货币示意图等)、相关史料片段、分封制与郡县制对比卡片、“秦朝统一措施”情境任务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出示李白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播放3分钟秦灭六国短视频片段。 2. 互动提问:“视频中‘横扫六国’的君主是谁?这一事件让中国历史发生了怎样的转折?” 3.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诗句与视频描绘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这一事件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今天我们就一同探寻秦统一的历程、制度创新与巩固之举。 (二)新课讲授(30分钟) 1. 秦灭六国———天下归秦”的必然 - 史料研读互动:出示《吕氏春秋·观世》片段“乱莫大于无天子……以兵相划,不得休息”,发放史料解读卡,让学生以“战国百姓”的视角,用1-2句话写下自己的生活困境与愿望。 学生分享后,引导得出:战乱频繁→民众渴望统一,这是秦统一的社会趋势。 - 小组辩论互动:设置辩题“秦统一六国,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将学生分为4组,分别代表“商鞅变法”“民心所向”“秦始皇个人才能”“秦军实力”,每组限时1分钟阐述核心观点,最后教师总结四大因素的协同作用。 地图寻宝互动: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让学生上台按时间顺序标注韩、赵、魏、楚、燕、齐的灭亡顺序,标注完成后,明确关键信息: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人物(秦王嬴政)、都城(咸阳)、策略(各个击破)。 强调秦统一的意义与地位:结束分裂混乱,是历史必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区分“秦国”<诸侯国>与“秦朝”<统一王朝>)。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治国安邦”的创新 - 提问:“秦统一后疆域辽阔,如何避免再次分裂?秦始皇想出了怎样的制度妙招?”引出中央集权制度。 - 角色扮演互动:开展“秦朝中央办公模拟”,挑选3名学生分别扮演“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教师扮演“皇帝”,下达“治理水患”“抵御匈奴”“监察官员”等任务,让扮演者说出自己的职责,其他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 对比探究互动:发放分封制与郡县制对比卡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从“权力来源”“任职期限”“管理效果”三个维度填写对比表,之后邀请2-3组展示成果,教师补充总结:郡县制以地域为基础、官员由皇帝任免,彻底解决了分封制的割据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 - 逐层梳理制度架构:皇帝(至高无上)→中央三公九卿(分工协作)→地方郡县(垂直管理),总结制度影响:奠定后世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3. 巩固统一的措施———大一统”的保障 - 明确措施推行目的:适应全国统一的需要,维护统治稳定。 情境任务互动:发放“秦朝统一措施”情境卡,设置四个场景,学生分组完成任务: 场景1(文化官):展示各国“马”字的不同写法,让学生尝试用小篆书写“马”字,体会统一文字的必要性。 场景2(商人):模拟战国时期用各国货币交易的混乱场景,再用圆形方孔半两钱完成交易,说说统一货币的好处。 场景3(工匠):用不同长度的尺子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