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环节一:兴趣导入 我们姓 胡 我们来自西域! 胡萝卜 胡瓜(黄瓜) 胡桃(核桃) 胡豆(蚕豆)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地理位置: 玉门关 阳关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P78 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材料一: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 ———《后汉书》 ①西域的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材料二: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②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P78 P78 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陛下!郎官张骞,愿出使月氏!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汉武帝亲自为张骞送行 阅读P78-79,自主学习 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第一次 第二次 目的 时间 影响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 了解到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 的愿望,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深化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公元前119年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P79 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史崇德:张骞在前往西域途中被扣留,匈奴想尽办法留住他,为他娶妻,企图断除他前往大月氏的念头。然而,他一刻也没有忘记使命。往返途中他两次被抓,两次逃出,历尽艰辛才得以完成使命回到长安。张骞“持汉节不失”的精神和坚决克服困难的意志为后人传颂。 张骞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应学习张骞有哪些优秀品质? 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食物匮乏、语言不通等。 我们应学习张骞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P79 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材料研读: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 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 “凿空”意为开通道路。 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地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 材料: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 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结合地图找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最远到达的地方;并描述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图 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 中亚 西亚 欧洲 北非 P80 P80 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除了丝绸,还有哪些物品经由丝绸之路进行传播? 中原 西域 丝绸、漆器、开渠、凿井、铸铁…… 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乐器、歌舞…… 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丝绸之路的意义? 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结合地图找出找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汉朝海上航线图 东南沿海 孟加拉湾 斯里兰卡 印度半岛南端 马六甲海峡 中南半岛 山东半岛 朝鲜半岛 日本 路线一: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最远抵达) 路线二: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 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对比两幅地形图了解秦汉疆域的变化及原因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变化:西汉疆域广大 原因:西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汉朝对西域管理的有效措施及意义?(P71地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