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七年级 《朝 代 歌》 《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课前一读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三单元 温故知新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世界上最早的纸产生于西汉 时期。东汉时期, 蔡伦 改进造纸术,纸的意义 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交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东汉末年“医圣”是张仲景,作品《伤寒杂病论》。发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戏”的是华佗。 3.东汉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是《九章算术》 4.总结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的农学著作是《氾胜之书》 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作者是司马迁,主要内容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6.东汉末年我国本土的宗教是道教,主要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7.公元前6世纪传入我国的宗教是佛教,产生的国家是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传入我国的最早时间是西汉末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导入 京剧《捉放曹》中曹操的扮相 京剧《捉放曹》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创作的剧目,讲述了曹操在逃亡中杀死无辜老汉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剧中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 评价历史人物:全面、客观、一分为二 曹操是东汉末年人物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背景 【问题思考】观察图片,东汉未年的政治局势如何 天下分崩离析, 军阀割据混战。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背景 ①东汉未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百姓生活困苦 蒿[hāo]里行 曹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思考】诗中所描绘的是东汉末年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 ②东汉未年,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袁绍 袁绍出身汉末名门“汝南袁氏” 自高祖父袁安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 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射。 曾指挥诛杀宦官。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曹操 宦官曹腾之孙,太尉曹嵩之子 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二十岁时,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 官渡之战前夕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② 招揽人才,唯才是举; ④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队伍; ③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民从事农业生产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背景 曹操成为北方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 十万袁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 黎阳 白马 乌巢 官渡 延津 曹操仅2万军队声东击西,佯攻延津 曹军立刻东调,前往白马解围,此地袁军几乎全军覆没。 鉴于敌强我弱,曹操只能撤退至官渡一线设防。 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继续南下,与曹军在官渡僵持。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过程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双方 战术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0年 曹操和袁绍 黎阳 白马 乌巢 官渡 延津 曹操得知袁军粮草在乌巢,率五千轻骑,伪装成袁军,直达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几万人全军覆没。袁绍带800骑兵逃回。 第四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过程 官渡决战前,袁绍的谋士许攸(yōu)投奔曹操。曹操听说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