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 全民族抗战 八年级上 1. 知道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基本史事,了解中国全民族抗战初期的情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 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与重要意义,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 通过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等基本史事,感悟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精神;通过南京大屠杀等史事,树立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 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运动”,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1936年,日本制订全面侵华的总体战略部署计划--“国策基准”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 1932年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探究: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七七事变事变? 军事沙盘推演 如果你是日军指挥官,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挑起事端? 一、七七事变 一、七七事变 2.借口:一名士兵在演习中失踪 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知 识 拓 展 3.时间:1937年7月7日 4.地点:北平宛平城卢沟桥。 5.经过: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演习的士兵失踪,要求入桥东宛平县城搜查,挑起了“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平绥铁路 平汉铁路 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 日军重兵占据 日控伪蒙军 日本控制区 卢沟桥 平绥铁路 平汉铁路 志村菊次郎 石原莞尔 蚕食中国! 重要性:卢沟桥是北平通往外界的必经之地,是日军南下侵华的必争之地。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七七事变后中国由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呢? “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对华侵略,在七七事变以前和以后最大的变化是:从局部性侵略发展到全面侵华。” ———金冲及《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从日本角度看:日本从局部侵华发展为全面侵华。 从中国角度看:全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凝聚在抗日旗帜下,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协同作战,实现全民族抗战,由此中国由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 一、七七事变 一、七七事变 6.中国守军英勇抵抗 保卫北平的战斗异常激烈,赵登禹、佟麟阁将军殉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佟麟阁 赵登禹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二十九军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民族脊梁 北平失陷(1937.7.29) 天津失陷(1937.7.30) 七七事变后,日本将大批军队投入侵华战争,制定了企图速战速决的计划,叫嚣着用3个月灭亡中国。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超过国共之间的矛盾。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P102,面对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立场和态度分别是什么?有何影响? 材料二:“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1937.7.17) 材料一:“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中国同胞、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