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07205

【教学评一体化】苏教版二上6.1《有余数的除法(1)》(教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6093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一体化,苏教版,有余数的除法(1),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余数的除法》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指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乘法和除法的算理与算法,会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探索用数或符号表达简单情境中的变化规律。”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表内乘除法,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聚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掌握表内除法基础上展开。从生活情境切入,像分珠子、分蜂蜜、摆小棒、分草莓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逐步理解余数概念。通过操作、算式表达,引导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及含义,体会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小于除数),为后续除法运算拓展及多位数除法学习奠基,是数与代数领域中除法运算体系的延伸与深化。 (三)学生认知情况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操作活动兴趣浓厚。此前学生已熟悉表内除法的平均分(无剩余),但对“有剩余的平均分”认知模糊。教学中需借助大量直观操作(摆实物、分学具),帮助学生理解余数产生的必然性,突破“余数概念建立”及“余数与除数关系理解”的认知难点,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二、单元目标拟定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计算简单的有余数除法,明确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小于除数)。 3.运用有余数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平均分后有剩余的实际问题。 4.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算一算等操作活动,经历有余数除法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5.借助对比、观察、思考,发现余数与除数的规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6.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关键内容确定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明确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并能运用此关系解决问题。 (二)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余数的含义,区分“恰好分完”与“分后剩余”的不同情况。 2.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合理确定商和余数的实际意义。 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 整合指导思想定位: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这是数学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com 1.生活情境贯穿,直观易懂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分珠子做手工、分蜂蜜给小熊、摆小棒造型、分草莓给小兔 )为依托,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降低理解门槛。通过“分实物—说过程—写算式” 的路径,让抽象的除法运算变得直观可感,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 2.操作探究为主,注重体验 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如分珠子、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