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历史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508469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教学设计)2025—2026 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日期:2025-11-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166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张
2025
,
历史上
,
七年级
,
统编
,
学年
,
2026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一、教学目标 1.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过程及结果,掌握丝绸之路(陆上+海上)的路线及开通意义。 2.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熟知西汉西域都护府设置、东汉班超经营西域等史实,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关联“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视野。 3.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感受张骞、班超父子为国守疆的责任担当,认识新疆自汉朝起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化主权意识与国家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张骞通西域的史实及意义、丝绸之路的路线与影响、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措施。 2. 难点:理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核心作用,厘清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西域地理位置图、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汉朝形势图等)、史料片段、“丝路贸易”情境任务卡、张骞与班超事迹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出示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提问:诗句中的“玉门关”“阳关”以西是哪里?古代为何这里被视为“绝境”? 2. 展示丝绸之路实景图片,引出主题:这片被古人视作绝境的土地,却诞生了连接东西方的伟大通道———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丝绸之路的开通历程、经营故事与深远影响。 (二)新课讲授(30分钟) 1. 张骞通西域———凿空”之旅 - 西域概念解读:出示西域地理位置图,明确狭义西域的范围(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新疆及更远地区),结合汉初史料“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说明西域当时被匈奴控制的背景。 - 史料分析互动:出示汉武帝“招贤令”片段,让学生以“汉代读书人”视角,写下是否愿意应聘出使西域,并说明理由,感受出使的艰险与使命。 - 路线梳理互动:展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路线图,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张骞出使西域大事年表”,明确两次出使的时间(前138年、前119年)、目的(联合大月氏/乌孙夹击匈奴)、结果(均未达成军事目的,但促进往来)。 - “凿空”内涵探究:引用《史记·大宛列传》“然骞凿空”,提问:为何张骞的举动被称为“凿空”?引导学生得出:张骞首次开辟中原与西域的官方通道,实现了东西方首次正式往来。 - 精神提炼:结合“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持汉节不失”等史料,总结张骞忠于祖国、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2. 丝绸之路———文明动脉 - 名称由来:介绍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丝绸之路”的典故,强调丝绸是中国输出的代表性商品。 - 路线绘制互动:发放丝绸之路示意图空白图,学生上台标注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北非),分组标注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斯里兰卡→欧洲)。 - 贸易模拟互动:发放“丝路贸易”情境卡,学生分别扮演“中原商人”“西域商人”“阿拉伯商人”,模拟交易场景,说出各自携带的商品(中原:丝绸、铁器、漆器;西域:汗血马、苜蓿、核桃、葡萄等),体会东西方物产交流的盛况。 - 意义总结: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政治角度归纳丝绸之路的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贸易与文化交流,推动了政治互信。 3.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主权象征 - 西汉管理措施:聚焦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明确其管辖范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和职责(颁号令、调军队、征粮食),强调这一事件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 东汉经营西域:讲述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的故事,介绍其经营西域30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课件(21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25-11-19)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2025-11-19)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导学案(含答案)(2025-11-19)
八年级历史秋季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试题(含答案)(2025-11-19)
九年级历史秋季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试题 (含答案)(2025-11-19)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