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作者:臧克家 1949年10月19日,新中国在北京隆重举行了第一次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这是在新中国首都、由新的人民政权为鲁迅举行的首次公开纪念,其意义非同寻常。 臧克家参加了北京的纪念活动。他看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发自内心的爱戴和怀念,这与旧社会纪念鲁迅时的小心翼翼和压抑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热烈的场面,直接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活动结束后,臧克家回顾鲁迅的一生,再回想那些旧社会的压迫者,一个鲜明的对比在他心中形成。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少年时的鲁迅、中年时的鲁迅;家庭中的鲁迅、社会中的鲁迅。根据你对鲁迅的了解,请你说一说,鲁迅属于臧克家所写的哪一种人? 臧克家(1905-2004)山东潍坊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因出身于山东农村,所以他的诗歌始终关注底层人民的苦难,被誉为“农民诗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以朴素深刻的语言关注社会现实。在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官僚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他的许多诗作,如《老马》,就是对那个“人吃人”的社会的血泪控诉。 作者简介 臧克家十分崇敬鲁迅,视其为文学和精神上的导师。他曾多次聆听过鲁迅的演讲,但始终未能有机会与鲁迅深入交谈。 臧克家虽然未与鲁迅直接交往,但深受其精神影响。诗中“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鲁迅《自嘲》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对鲁迅奉献精神的敬仰。 臧克家与鲁迅 初读诗歌 整体把握 壹 阅读任务 任务:有感情地读一读,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诗歌中的标点符号。 这首诗使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手法? 对比 全诗七小节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小节):总起全诗,提出全诗观点。 第二部分从三种具体表现上,对两种人进行对比。 第二部分(第2-4小节) 第三部分(第5-7小节):对应前文,写出两种人不同的结局和人民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逐句精读 理解全诗 贰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这里的“活”与“死”,分别指的是什么? 生命的存续 精神的空洞 生命的终结 精神的永存 什么样的人是第一种人?谁又是第二种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压迫人民的人 剥削人民的人 鲁迅精神,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这句诗是作者化用了鲁迅的哪一名句?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不朽”的引号有什么作用?这里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 引号表明,“不朽”这个想法,是那种“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自我标榜、一厢情愿的幻想。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讽刺的感情。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第五小节是对前面哪部分内容的回应? 回应第二小节 揭示了剥削者和压迫者的本质 点明了革命者和奉献者的人生宗旨 第五小节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请你试着读一读,朗读时注意画圈的词语。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第六小节是对前面哪部分内容的回应? 回应第三小节 结合全诗谈一谈你对最后一句的理解。 最后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