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借助品读“中华不振”和对周恩来心理的揣摩以及自己读书目的的书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树立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的情怀。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维能力:探究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心路历程。 审美创造: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周恩来为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从而产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读书的志向。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关注教学策略: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在教学时要突出学生自主性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揣摩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以此思考自己的志向。 【教学目标】 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会写“肃、默、晰”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默默、清晰”等16个词语。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重点、难点) 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重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难”,会写“肃、默、晰”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默默、清晰”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读文释题 1.引导:同学们,你为什么读书?(出示课件3)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过渡:让我们走进课文,听听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出示课件4)介绍周恩来,师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指导:教师可以出示多媒体周恩来的图片和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分享搜集的周恩来勤学读书的小故事。 二、朗读课文,检测字词 1.(出示课件5)教师引导: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按照要求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教师重点指导:①“惩处”的“惩”。②“难”是多音字,在“苦难”中读nàn,并指导另一个读音及让学生组词。 三、小组合作,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合作读文。(出示课件7) 小组合作读课文,听听同学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件事情,用自己的话说说分别讲了什么事情? 2.反馈交流。(出示课件8-10) 用上“之所以……是因为……”将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11) (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的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出示课件12)课文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讲十二岁那年,在奉天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2.(出示课件13、15)课堂演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