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7756

第四章 地貌课件(3份)

日期:2025-11-2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204252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四章,地貌,课件,3份
    (课件网) 第四章 地貌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内容索引 学习目标 活动方案 检测反馈 学 习 目 标 1. 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 2. 认识常见的地形名称及其等高线特点。 3. 了解地貌观察的内容(高度、坡度、坡向及其影响)。 活 动 方 案 活动一:地貌观察顺序的确定[学生用书P81] 题 西 林 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横看成岭侧成峰”体现了观察地貌视角的  差异,“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了观察地貌视角的  差异。 2. 如果你“身在此山中”可以观察到_____等地貌。因此该诗词中作者观察庐山的顺序是从___观到___观、从___  到___。 3. “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是描写我国    景观的特点,此说明该区域地势起伏  (填“大”或“小”)。 4. 在野外时,视野内由不同规模的地貌单元组成,一般而言,不同层次的地貌单元可分为哪些? 【答案】一级地貌指山地、平原等,次一级的地貌指山岭、河谷等,微型地貌指河岸、陡崖等。 方位 远近 陡崖、河谷、山峰、坡地、平地 宏 微 面 点 青藏高原 小 【知识拓展】 不同规模的地貌的特征 (1) 宏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形类型 形态特征 等高线图 平原 一般海拔在200 m以下,等高线稀疏,平坦广阔 丘陵 一般海拔在500 m以下,相对高度较小,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比较和缓 地形类型 形态特征 等高线图 山地 一般海拔在500 m以上,相对高度较大,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形 盆地 四周等高线密集,数值四周大、中部小 高原 海拔在500 m以上,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密集,顶部明显稀疏 (2) 微观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貌类型 表示方法 示意图(等高线图) 说明 地形特征 山峰、示坡线 闭合曲线,外低内高 四周低、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山脊、山脊线 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山谷线 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地貌类型 表示方法 示意图(等高线图) 说明 地形特征 鞍部 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峭壁、陡崖 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陡崖 活动二:确定地貌观察的内容[学生用书P83] 李白的《蜀道难》: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 该诗是从  和  角度来描写四川地势的险峻,对应的词句是  _____和_____。 2. 诗句中“去天不盈尺”是指  高度(填“绝对”或“相对”)。填写下表,比较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 高度 坡度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相对 类型 基准面 作用 绝对高度   面 划分  、  、  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高度 某一指定  平面 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  状况 海平 高原 山地 平原 参考 起伏 温馨提示 右图示意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如右图所示)。 上图中b表示甲山顶的绝对高度(海拔)(1 500 m),a表示参考面为乙处时甲山顶的相对高度(1 000 m)。 【知识拓展】 高度的判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首先要找出图中最大等高线的数值(H大)和最小等高线的数值(H小)及等高距d。如右图所示,图中H大=500 m,H小=100 m,等高距d=100 m。据此可进行以下计算: (1) 图中最大海拔(H最大):H大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