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19355

23《司马光》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133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司马光,教学设计
  • cover
2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6个生字,会写“司、光”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课文大意。 2.通过带着问题默读、小组讨论、情境体验等方式,学习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简单方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3.感受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愿意在生活中学习他的处事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大意,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带着问题默读”的方法。 2.难点: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词句,体会司马光的人物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学习单、情境道具(模拟水缸的透明容器、小玩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插图,提问:“图上发生了什么事?你认识图中的小男孩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交流对司马光的了解。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司马光”(注意“司”读sī,平舌音),讲解“司”的字形(会意字,像手拿着东西管理)。 3.明确学习任务:今天我们要用“带着问题默读”的方法,走进司马光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解决困难的。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初读正音。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标注节奏: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学生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同桌互读检查,纠正错误。 2.字词突破。 出示生字卡片,重点指导“跌、没、迸”的读音和写法(“没”读mò,淹没;“迸”读bèng,涌出)。 结合课后习题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关键词:“戏于庭”(在庭院里玩耍)、“登瓮”(爬上大水缸)、“皆弃去”(都逃走了)、“持石”(拿着石头)。 3.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课文讲了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默读课文,同桌互说课文大意。 (三)精读感悟,落实要素 1.聚焦问题默读。 出示核心问题(结合单元要素):“其他小朋友遇到事情时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小朋友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司马光的句子。 2.小组讨论。 交流画找的句子,分析“众皆弃去”和“光持石击瓮破之”的不同,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 结合课后习题2,讨论:“司马光为什么不逃走?他的做法好在哪里?” 3.情境体验。 用道具模拟“瓮中救人”场景,邀请学生扮演司马光,说说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 指导朗读:通过对比朗读“众皆弃去”和“光持石击瓮破之”,读出紧张感和司马光的果断。 4.背诵积累:根据课文顺序(戏庭→登瓮→没水→弃去→击瓮→得活),指导学生分句背诵,再整体背诵。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瓮、破”的写法(“瓮”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破”左窄右宽,“石”作偏旁时末笔变提),学生描红仿写。 2.拓展提问。 “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你会像司马光一样冷静思考吗?举一个例子说说。”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用带着问题默读的方法读懂了司马光的故事,感受到了他的机智勇敢,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学习他遇事不慌、积极想办法的品质。 (五)板书设计 司马光 众:戏于庭→登瓮→没水→皆弃去(慌) 光:持石→击瓮→破之→儿得活(智、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