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1710

第9课 古诗三首 暮江吟(课件)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165603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9课,古诗,三首,暮江,课件
  • cover
(课件网) 2024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9课 古诗三首 第三单元 人文主题:连续观察 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习作要求: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单元整体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的学习,可以看到本单元导读页的这一句“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就是本单元的主题。这个单元,我们要从名家墨客的文字中,体会连续细致的观察。首先,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古代诗人们,看看他们的观察与思考。 二、画面导入 1.(课件出示“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指导学诗,理解诗题 1.理解诗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暮江吟》。 对“吟”字正音,齐读诗题,引发思考:猜猜看,这首诗会写什么? 预设1:“暮”是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点拨:“暮”字上面是草字头,太阳正缓缓下沉,说明太阳落山了,自然就是傍晚了。 预设2:“江”表示诗人在江边。 预设3:“吟”是古代诗歌体裁中的一种,如孟郊的《游子吟》、于谦的《石灰吟》。 小结: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2.会写字:“暮”上方的“日”要写得扁平一些,中间像个“大”,捺与撇不要交会,书写要舒展,罩住下部,像太阳落在草丛中。“吟”的右边是“今”,不是“令”。 3.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边朗读边想象画面。 四、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教师启发:同学们对于这首诗有了自己的初步感知,现在请同学再次自由大声朗读古诗,你和诗人都观察到了什么? 2.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3.全班交流。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理解“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点拨: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启发引导:太美了,谁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预设: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的江面上滚动。 过渡:好一道残阳,诗人好似用水墨勾画一般,将傍晚江面的景象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理解“可怜”:可爱;“似”:好像;“真珠”:珍珠。 点拨:这两句诗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 课件出示出示露珠和珍珠、新月和弯弓的对比图,引导学生知道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晶莹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 想象画面: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着光芒,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3)思考: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前两句描绘了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后两句描绘了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4.悟诗情: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我们想象画面,用情朗读,体会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 预设:《暮江吟》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节暮江落日和露伴新月的美景,展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江暮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傍晚江畔秋色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3)大家想象画面,再次齐声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