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我要的是葫芦(第1课时) 1.认识“葫、芦”等生字。会写“种、棵”等字。会写“从前、以后”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认识“葫、芦”等生字。会写“种、棵”等字。会写“从前、以后”等词语。 认识“葫、芦”等生字。会写“种、棵”等字。会写“从前、以后”等词语。 教材、PPT课件。 新课导入 1.教师出示“葫芦”的图片,直接提问:“同学们,大家看看图片里的东西,你认识它吗?”学生看图回答,图中的东西是葫芦。 教师:“今天咱们要学一篇和葫芦有关的课文,课文里讲了一个人种葫芦的故事。他种的葫芦最后怎么样了呢?咱们一起翻开课本,学习第13课《我要的是葫芦》。” 2.补充资料。 葫芦是一种植物所结的果实。这种果实中间细,两端一般呈圆球形,葫芦刚长出来、还嫩嫩的时候,能做成好吃的菜;等它长老了,外壳会变得硬硬的,能把它做成装东西的小瓢或者好玩的小摆件。 (教师板书课文题目:我要的是葫芦。)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葫芦图片切入,用直白提问快速聚焦课题,降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门槛;补充葫芦的基础资料,帮助学生建立对“葫芦”的清晰认知,为后续理解课文内容铺垫;整体导入环节简洁明了,直接关联教学主题,高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新知探究 一、合作探究 学习活动一 生字我会认 1.自读课文: ①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②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查字典,请同学帮忙,请教老师。 2.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数一数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明确:课文由四个自然段组成。 4.学习生字。 (1)认生字。 ①出示生字、新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然后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葫芦 谢 以后 盯着 赛过 奇怪 慢慢地 ②提示重点读音。 读好“盯”的后鼻音,引导学生发现“盯”与“丁”读音相同,读好“赛”的平舌音,可以组词“比赛”和“晒太阳”对比读。读好“慢”的前鼻音,可以与“忙”对比读,感受前、后鼻音的不同。 ③齐读生字2遍。 (2)记生字。 请同学们观察今天要认识的生字,自主思考:对于这些生字,你能通过哪些方法记住它们的字形与读音?比如结合“加一加”“减一减”的部件拆分法、联系字形特点的联想记忆法,或是借助生活经验的组词记忆法等。请积极举手分享你的思路与方法吧! 待学生们分享完毕,老师针对学生未提及的生字,补充对应的识字技巧。 ①加一加识记,认识“葫、芦、盯”3个字。 艹+胡=葫 艹+户=芦 目+丁=盯 ②口诀识记,认识“谢”字。 人帮我,谢谢你;我帮人,不客气。 谢谢你,不客气;常用起,更知礼。 ③组词识记,认识“以、赛”2个字。 以:可以、以为、所以 赛:比赛、球赛、赛跑 ④偏旁归类识记,认识“怪、慢”2个字。 引导学生观察“怪、慢”,发现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字义跟心里的想法、感受有关。 (3)写生字。 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要领(出示书写笔顺)。学生认真观察并书写。 点拨: ①“种”:“中”的短竖写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竖写得长而直。 ②“棵”:“果”上部要写得宽一些,撇要穿插到“木”的点下方,撇捺要舒展。 ③“以”:竖提的竖要直,提要稍长;中间一点起笔略高,写在竖中线上;撇的起笔最高,穿插到竖中线左边;最后一点要低。 ④“次”:第5笔撇从竖中线起笔,穿插在提的下面。 ⑤“想”:“木”的末笔捺改点;“心”要写得略扁,第2笔是卧钩。 ⑥“邻”:“令”的第2笔捺改点;“阝”的第1笔横撇弯钩一笔写成,要写得大一些。 ⑦“居”:尸字头上部要小,撇要长;“古”的横伸在尸字头外。 ⑧“吧”:“口”在横中线上部;“巴”第3笔横在横中线上部,竖弯钩略宽于上部。 ⑨“奇”:“大”要注意最后一笔捺变为点;“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