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4057

9古诗三首 从军行 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14804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三首,从军,课件,2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从军行 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本文是一首什么诗 边塞诗 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关山月 作者: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起来做一下题。 看一下你对边塞是不是真的了解。 写作背景 《从军行》的写作背景是在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经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朝的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从军行》是盛唐时期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全诗通过描写边塞战士的生活,展现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和誓死杀敌的决心。诗中提到的青海和玉门关,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地点,也代表了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两者之间的交通,同时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从军行》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一起来读一遍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青海长云暗雪山 翻译 孤城遥望玉门关 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翻译 黄沙百战穿金甲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 翻译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翻译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出将士们的杀敌报国之心。 “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句豪情壮语,抒发了戍边将士誓扫胡尘,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反衬作用。 本诗通过对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的描写,表现了驻守边疆将士杀敌报国的壮志。 最后请默写古诗 从军行 谢谢观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