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26704

11.1《功》教案-2025--2026学年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日期:2025-11-25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4451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1.1,教案,-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册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1功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理解功的物理意义,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准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功的定量计算,建立“力与距离的乘积”这一功的量化观念。 2.科学思维:通过对“力是否做功”的辨析,培养归纳推理能力,总结出不做功的典型情况;在功的计算练习中,学会建立物理模型,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物理问题,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力做功的影响因素”实验,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的完整过程,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培养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能力。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结合功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如起重机吊物、运动员举重等),认识功的实用价值;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功的物理意义:明确“功”是力对物体产生的成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二者缺一不可。功的计算公式与单位:掌握W=Fs的推导与应用,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对应关系;明确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1J的物理意义。功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判断力与距离的对应性,准确计算恒力所做的功,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做功问题。 2.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做功:准确区分“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的关系,辨析“劳而无功”的三种典型情况———有力无距离(如推而未动)、有距离无力(如物体因惯性运动)、力与距离方向垂直(如提重物水平移动)。功的计算中“距离”的判断:明确公式中“s”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而非物体运动的总距离,当力与物体运动方向成一定角度时,能初步理解需取力的方向上的分距离(为后续学习铺垫)。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做功模型:从生活实例(如拖地、搬书、骑车等)中提取“力”和“对应距离”的关键信息,排除无关因素干扰,正确运用公式计算。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境导入:从“成效”引出“功” 展示三组生活实例的图片或短视频:①建筑工地上,起重机将沉重的钢筋从地面吊到高楼;②运动员举起杠铃,杠铃从低处被举至头顶;③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操场上行走,书包随人移动但高度不变。提问引导:“起重机对钢筋、运动员对杠铃、学生对书包都施加了力,这些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吗?哪些力让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位置发生了‘有效改变’?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这种‘力的有效作用’?”通过对比分析,引出本节课核心概念———功”,说明物理学中的“功”与生活中“工作”“功劳”的含义不同,它特指力对物体产生的特定成效,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新课讲授: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实验探究:力做功的影响因素 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结合导入实例猜想:可能与“力的大小”和“物体移动的距离”有关。设计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木块、刻度尺、水平木板等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1:控制距离不变,改变拉力大小。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以1N的力拉木块,使木块匀速移动0.2m,记录拉力和距离;再用2N的力重复上述实验,使木块仍移动0.2m。引导学生观察:两次实验中,拉力越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大,拉动木块的“成效”越明显(可通过木块克服摩擦力的效果感知)。 实验2:控制力的大小不变,改变移动距离。用1N的力拉木块,使木块匀速移动0.2m,记录数据;保持拉力仍为1N,使木块移动0.4m,再次记录。学生发现:相同拉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