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对欺凌说不,为心灵护航 时间:xxxx年x月x日 XX学校XX班级反校园欺凌主题班会 目录 Contents 典型 表现 01 危害 影响 02 应对 方法 03 践行 公约 04 01 校园欺凌的典型表现 欺凌真面目 欺凌真面目 包括推搡、踢打、扇耳光等直接身体伤害行为,通常伴随力量不对等性,施暴者往往利用体力优势压制受害者。 暴力攻击 财物破坏 强迫行为 故意损毁或抢夺受害者的个人物品(如书本、文具、电子产品等),甚至勒索钱财,造成受害者物质损失和心理恐惧。 胁迫受害者做侮辱性动作(如下跪、舔鞋等),或强迫其参与危险活动(如高空攀爬、吞食异物等),这类行为具有极强的羞辱性。 肢体欺凌的典型表现 1 2 3 侮辱性绰号 针对受害者外貌、家庭背景或生理缺陷起恶意外号(如"肥猪""孤儿"等),通过持续性贬低摧毁其自尊心。 恶意造谣 威胁恐吓 散布关于受害者的虚假负面信息(如诬陷偷窃、传播隐私等),导致其被群体孤立甚至遭受二次伤害。 使用"见一次打一次""杀你全家"等极端语言制造恐惧,部分施暴者会模仿黑社会语气增强威慑效果。 1 2 3 语言欺凌的常见行为 匿名扩散性 数字化内容易于保存和二次传播,即便原始内容删除,截图录屏仍可能长期流传,对受害者造成持续性心理创伤。 证据固化性 不同于线下欺凌的空间限制,网络欺凌可随时通过评论、私信等方式进行,导致受害者无法逃离压迫环境。 24小时持续性 03 02 施暴者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渠道发布侮辱内容(如P遗照、恶意剪辑视频),借助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匿名性扩大伤害范围。 01 部分青少年误认为网络言论不受约束,实则转发超500次即可构成诽谤罪,需加强普法教育。 法律盲区 04 网络欺凌的特点与危害 02 校园欺凌的危害与影响 长期遭受欺凌的受害者可能出现持续的恐惧、噩梦或闪回,甚至发展为PTSD,影响正常生活与学习能力。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受害者易产生自我否定、孤独感,严重时可能导致抑郁症或焦虑症,伴随自杀倾向,需专业心理干预。 因长期处于压力状态,受害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逃课或成绩显著下降,影响未来发展机会。 抑郁与焦虑 欺凌会摧毁受害者的信任感,使其难以建立人际关系,成年后仍可能回避社交活动或群体互动。 社交障碍 01 02 04 03 学业下滑 对受害者心理的长期伤害 行为固化 施暴者若未及时纠正行为,可能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成年后易涉及违法犯罪活动。 人际关系恶化 施暴者往往因欺凌行为被孤立,失去同伴信任,长期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倾向。 内疚与自我认知扭曲 部分施暴者后期可能意识到行为后果,产生强烈内疚感,但缺乏应对能力,陷入心理冲突。 法律风险 情节严重的欺凌行为可能触犯法律,施暴者需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留下终身污点。 对施暴者成长的负面影响 集体恐惧蔓延 教学秩序干扰 声誉受损 模仿效应 欺凌事件会引发学生群体的不安全感,导致校园内人人自危,甚至形成“沉默的旁观者”文化。 教师需分散精力处理欺凌事件,影响正常教学进度,降低整体教育质量。 频繁的欺凌事件会损害学校的社会形象,导致家长信任度下降,影响招生与资源获取。 若欺凌行为未被有效制止,可能被其他学生模仿,形成恶性循环,扩大校园暴力范围。 破坏校园整体氛围与安全 03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应对工具箱 介绍“三步自救法”:冷静应对、记录证据、及时求助,为受害者提供实用的应对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受害者自救法 展示“勇敢说不”的示范,包括制止语言和求助老师的手势,鼓励旁观者积极行动,阻止欺凌行为。 旁观者应对示范 模拟“被嘲笑时如何回应”“看到同学被围堵怎么办”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掌握应对技巧,提升应对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