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3068

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日期:2025-11-24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4291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人教,物理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能准确判断生活中的运动与静止现象;掌握参照物的概念,明确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建立“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认知,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依赖于所选参照物。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不同场景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归纳能力;在参照物的选择与判断中,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辨析“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建立辩证看待事物的思维方法。 3.科学探究:参与“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互动实验,掌握通过观察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判断运动情况的方法;在探究“参照物选择对运动描述的影响”活动中,主动设计方案、记录现象、分析结论,培养探究能力与合作意识。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结合运动描述在交通出行、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应用,认识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通过分析“相对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同步卫星、空中加油),培养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的意识;在探究活动中尊重客观事实,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的判断:明确机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能根据这一特征判断生活中的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与选择:理解参照物是“被选作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掌握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先选参照物,再看位置是否变化”的步骤;知道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需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如研究地面物体运动时选地面为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同一物体,选择不同参照物,运动状态可能不同”的规律,能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这一相对性。 2.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隐性选择与判断:学生在描述物体运动时,常默认以地面为参照物,难以主动意识到“参照物的存在”,当题目未明确给出参照物时,无法准确判断默认参照物。运动状态的相对性理解:易陷入“物体运动状态是绝对的”误区,难以接受“同一物体既运动又静止”的表述,如“乘客相对于汽车静止,相对于地面运动”。复杂场景下的参照物选择:在多个物体运动的场景中(如两车并行、空中加油),无法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最优参照物,难以清晰分析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位置变化”的精准判断:对于无明显位移的物体(如绕轴转动的风扇叶片),难以判断其是否发生“位置变化”,进而无法确定是否做机械运动。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境导入:从“生活中的运动”引发思考 播放一组动态场景视频:①行驶的汽车在公路上穿梭;②路边的树木静止不动;③教室里的同学在走动;④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提问引导:“这些场景中,哪些物体在运动?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是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追问:“如果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你认为自己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通过矛盾性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运动的描述》,激发学生探究“如何科学描述物体运动”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机械运动———运动的基本形式 1.机械运动的定义 展示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①运动员在跑道上奔跑,位置从起点变为终点;②苹果从树上落下,位置从高处变为低处;③黑板擦在黑板上移动,位置随擦拭方向改变。归纳共同特征:这些物体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给出机械运动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强调: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如汽车行驶、树叶飘落、地球转动等都属于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的判断 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引导学生总结判断标准:关键看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开展即时判断活动:教师列举实例,学生举手判断是否为机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