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35842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日期:2025-11-25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4523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八年级,物理,2024,人教,凸透镜,学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物理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完整规律,明确物距与焦距的不同关系(u>2f、f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2f;u=f时,不成像;uu。实验探究的核心方法:掌握“控制凸透镜焦距不变,改变物距,观察并记录像的性质与像距”的控制变量法。规律的核心应用:理解“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的实像调节规律,并能解释照相机、投影仪的调节原理;明确放大镜的成像条件与特点。 2.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规律归纳:难以从零散的实验数据中提炼出“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决定成像性质”的核心规律,易混淆不同物距范围的成像特点。实像与虚像的动态变化理解:对“u=f是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u=2f是放大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的理解模糊,无法灵活判断物距变化时成像性质的改变。规律的逆向应用:已知成像特点,难以反向推导物距范围或焦距大小,如“已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判断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实验操作的细节把控: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时操作不规范,导致像无法成在光屏中央;测量像距时读数误差较大。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境导入:从“矛盾现象”引发探究欲 回顾上节课内容,展示两个对比情境:①用凸透镜拍摄远处的树,光屏上成缩小的像;②用同一凸透镜作为投影仪镜头,投影片成放大的像。开展互动提问:“为什么同一个凸透镜,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放大的像?像的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测“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教师进一步演示:将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观察光屏上像的变化(先变小后变大,最后成虚像),追问:“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如何影响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揭开凸透镜成像的神秘规律。”引出本节课主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准备:明确器材与核心概念 1.器材介绍与作用说明 展示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已知焦距f=10cm,提前告知学生)、蜡烛、光屏、火柴。开展互动指认:“各器材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①光具座:便于测量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②凸透镜:作为成像元件;③蜡烛:提供光源(物体);④光屏:承接实像(虚像无法承接)。 2.核心操作规范:三者中心等高 教师演示错误操作:蜡烛、凸透镜、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光屏上无法成完整的像。开展互动探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