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标】 第一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土地资源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来源 八年级上(2024商务星球版) 节次 授课日期 教师 授课对象 八年级上册学生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要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课标分解 本课标明确 “地图 + 资料” 的核心学习工具,要求学生借助图文载体,提炼中国土地资源 “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如耕地集中东部、草地分布西部)、人均占有量少” 等特征,培养图文分析能力。通过举例(如耕地支撑农业生产、建设用地保障居住需求),建立资源与生产生活的关联认知。最终引导学生理解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需平衡需求与保护,树立节约集约、可持续利用的观念,契合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的课程理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围绕土地资源的类型、特征、分布、利用与保护展开。通过图文资料、探究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土地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而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教材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土地资源有一定的生活感知,但对其系统的地理知识了解较少。他们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通过有趣的导入和多样的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深入理解知识。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学习目标:1.认识土地资源的概念、不同利用类型,以及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类型多样、分布不均、生产能力区域差异大的特征。2.了解我国耕地、林地、草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具体分布,以及耕地资源稀缺的表现(占比小、人均少、质量不高等)。3.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认识我国土地的不同利用类型和特点,形成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分布及利用问题,培养综合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3.地理实践力:通过读图、探究活动等,提高读图分析和地理实践操作的能力。4.人地协调观: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 评价任务 1.通过填图题(标注耕地、林地、草地分布区)、简答题(简述土地资源主要特征),评估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 2.依据 “分析家乡土地利用现状” 活动报告,判断学生图文分析、资料整合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 “耕地保护” 辩论或倡议书撰写,考察学生是否树立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观念,契合课标要求。 重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2.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3.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措施。 难点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材料准备 地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土地的告白的视频 看完视频认识到即将学习的内容是中国的土地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精彩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任务一:土地资源与我们 讲授新课 【合作探究】什么是土地?说说你们身边的土地有什么用途探究活动一:认识土地资源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1)结合自身体验,说明我们的衣食住行与土地资源的关系。(2)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土地资源与生产活动的关系。2.说说土地的分类 学生思考后回答:土地资源是指可供农业、工业或其他人类活动利用的土地,包括已经被人类利用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