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明诗意”到“悟诗情” ———《静夜思》教学设计 设计简介: 这首诗歌历来广为传诵,多数孩子能够熟练背诵,但孩子们对诗歌内容却不了解。本课的教学通过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创设情境读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相机营造游子月夜思乡的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诗句特有的节奏。 课文简介: 《静夜思》是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清新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客居他乡思念故土的真挚情感。 一个寂静清冷的秋夜,诗人仰望空中高悬的明月,不由思念起家乡的山山水水,思念起故乡的亲朋好友。从凝望月光心中猜疑为地上的秋霜,到举头望月,再到低头思乡,李白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词识字、换偏旁识字、情景识字等方法,随文识记“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字。 2.能够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创设情境读初步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节奏。 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读初步感知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节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一)出示课题,读准字音。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诗歌的题目叫———静夜思(出示词卡“静夜思”;指名读,齐读;读准“静”字的后鼻音和“思”字的平舌音)。 (二)教学“思”,理解课题。 1.出示字卡———思,你能给“思”找找朋友么? 2.那么“静夜思”里的“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再把“思”请回题目中读一读。 3.这个“思”上田下心,跟着老师一起书空。(在课题中书空“思”) 4.再来读读课题。 二、识字读诗,读准读通 (一)背诗激趣,畅谈理解。 这首诗大家太熟悉了,我们一起背一背。那你知道这首诗在写什么吗? (二)圈画生字,正音识记。 1.小朋友,课文里有很多生字,都会读吗?请你圈一圈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你指给我读,我指给你读,把圈出的生字读正确。 3.谁能当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4.每个生字都会读了,诗歌能读准了么?老师请这个小组开着火车一人读一句,合作着读完古诗。 5.齐读古诗。 (三)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孩子们,读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学会把诗歌读出节奏。有节奏地读,谁愿意挑战? 2.老师也想读,小朋友来听一听。你有什么发现么?是啊,我们可以“二二一”这么停顿着读,也可以“二一二”这么停顿着读。(课件出示停顿的提示) 3.请你试着用这样的停顿读给你的同桌听。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趣 (一)整体感知诗歌 孩子们,读着读着,你指导李白在干什么了吗? (二)句句品析,随文识字。 1.学习“床前明月光” (1)李白在哪里看月亮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课件出示:床前明月光) (2)这个“字”读———床。(出示字卡“床”;指名读,齐读) (3)其实“床前明月光”里的“床”不是我们平时说的“床”。看这是什么?(出示古时井边栅栏的图片)原来这个床不是我们睡觉的床,而是井边的护栏。长见识了吧,再来读读这个字———床,一起读好诗句———床前明月光。 2.学习“疑是地上霜”。 (1)床前的这轮明月怎么样呢? (2)月光照在井栏上,李白把它当成了什么呢?(出示字卡“疑”;指名读,齐读)请你给“疑”找找朋友。 (3)明明是月光,为什么李白把它当成霜呢?你来当李白,你会当成什么呢? (4)霜给人的感觉是———冷的。猜猜李白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也是———孤独的,伤心的。原来冷的景物可以配孤单的心。 拓展:其实把月色看成霜不是李白的独创,中国古代一直就有这样的说法———月夜似秋霜”,以后你看到夜月,你也可以说———月夜似秋霜。再来读读这个这个字———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