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梳理故事的重要情节,结合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2.通过抓文中的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体会关键语句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1.简介长征: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伟大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走进长征途中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作者和创作背景。 杨旭,江苏无锡人,著有报告文学集《检察官汤铁头》《田野上的风》《流星》,长篇小说《半个冒险家》等。小说《金色的鱼钩》的创作背景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本文的物件是真实的,这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设计意图:在了解事件背景的前提下进入课文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更好地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关键词,梳理内容,完成学习活动。 “我” 老班长 2.交流完成,说说故事主要内容。 1935年秋天,“我”得肠胃病,老班长接受任务;一天,老班长制钩钓鱼,我们喝到鱼汤;有一次,“我”发现秘密,老班长道出真相;第二天,我无法下咽,老班长严厉劝说;挨了一天又一天,老班长牺牲,“我”珍藏鱼钩。 (设计意图:借助时间轴,立足两个人物梳理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综合上几节课习得的策略,是本单元梳理情节的第三种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三、问题探究 1.从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中,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开展学习活动。 2.选派代表,展示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预设1:聚焦对话描写,品读人物形象。 ◇“不要紧,我身体还硬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都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啦!’” “低沉的声音”能换成哪个四字词语?(语重心长)你从这段话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老班长的语重心长?(回忆指导员交代任务时,想象自己未完成任务无颜面对,熬过二十天的不容易,体会这番话语里的多重信息。) 联系上下文,从“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和“我眼睛坏掉了”中,体会老班长用“不要紧,我身体还硬实”来安慰“我”给我信心。进一步明确老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不论多苦多难,哪怕牺牲自己,也要带战士们走出草地的决心。 ◇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3)这段话可以用怎样的语气读?(义正词严) (4)如果你是小梁,你能从老班长的话里听懂什么?(结合上文体会小梁的担心,读懂老班长话语中的双重意思,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出示三处对话描写)小结:从被看到咽鱼骨时支支吾吾地掩饰,到语重心长地劝说,再到义正词严地命令,小说用对话描写,刻画了忠于革命、爱护同志的老班长形象。(板书:对话描写) 预设2:聚焦心理描写,品读人物形象。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