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52888

20.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7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199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 cover
青山不老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体认生命价值与社会责任,建立文化自信与环保意识,实现精神滋养。 语言运用:通过默读课文、抓住关键句与梳理故事内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发展信息提取与整体感知能力。通过朗读、圈画、想象以及视频、图片等直观体验的方式,感受晋西北环境的险恶与老人所创造的绿色奇迹,在对比中理解“奇迹”的深层含义,提升文本理解与对比分析能力。 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批注交流与展示汇报,探究老人创造奇迹的原因,体会其精神品质,培养合作探究与逻辑思辨能力。 审美创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新闻播报、多角度讨论“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理解个人生命价值与家园、后世福祉的关联。 教学重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批注交流与展示汇报,探究老人创造奇迹的原因,体会其精神品质,培养合作探究与逻辑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篇章页,回顾《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保护环境”,学习如何“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借助关键句,了解了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结论———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第20课《青山不老》,继续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循读主要观点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第90页,(出示学习提示一)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画出你认为的关键句。 1.学生自主阅读,画出课文的关键句。 2.交流汇报: (1)交流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位老人用十五年的时间植树造林,创造了奇迹。(板书:奇迹) (2)交流课文的课文观点(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圈画) 预设1:“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预设2:“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走进“青山”,感受环境恶劣 师:要真正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我们首先要走进这座大山,走进晋西北的那条山沟。(出示第2自然段对“大环境”的描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你看到了一座怎样的大山? 1.出示第2自然段对“大环境”的描写,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体会环境恶劣。 预设1:边交流边圈画,引导学生抓住“大风、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体会晋西北环境的恶劣; 预设2:引导学生抓住“一直埋到城头”想象风沙的肆虐。 预设3:引导学生读一读县志中的记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感受这样的恶劣环境是自古有之。 3.出示视频,直观感受环境的恶劣:这是一个怎样的险恶之地,从这些词句中我们已经有了感受,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个曾经的中国晋西北。 4.师:(出示第二段最后一句话“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和配图)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一位瘦小的老人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继续读课文。 四、聚焦“奇迹”,品悟青山变化 1.出示课前学习提示“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同学们继续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奇迹”的语句。 2.全班交流,品悟老人创造的奇迹。 (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学生读句子,引导思考:读着这句话,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②出示图片直观感受“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感受这些简单的数据背后却是难以想象的工程。 ③追问比较:我们学校约50亩,三千七百亩相当于我们几个学校那么大? ④齐读:十五年如一日,他用双手将荒土变为了青山,这一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