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561655

统编版 2025-2026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课件(共16张PPT)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245864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统编,PPT,16张,课件,临安,三首
  • cover
(课件网) 题临安邸 题 临安 邸 题临安邸 题 题写书写 临安 杭州,南宋的都城 邸 旅店客栈 题写在临安一家客栈的诗 林升(1123年—1189年),字梦屏,温州平阳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南宋诗人。主要作品《题临安邸》、《长相思》。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他登上临安(今属浙江杭州)城楼,作《题临安邸》。 生字学习 熏陶 熏蒸 杭州 苏杭 朗读理解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山外青山楼外楼 山外青山 重重叠叠的青山 楼外楼 即楼外有楼的重复手法,强调临安城内楼阁的繁复密集比的楼台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阁楼望不见头 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西湖歌舞几时休? 几时 什么时候 ? 诗人运用反问修辞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暖风熏得游人醉 暖风 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熏 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 游人 一语双关,不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醉 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温暖馥郁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 直把杭州作汴州 直 简直 汴州 现河南开封。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 直把杭州作汴州 直 简直 汴州 现河南开封。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 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品读赏析 先写下了临安连绵起伏的青山,高楼一栋接一栋,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品读赏析 诗人面对这个国家的现实情况,感到很受伤。这不仅意味着林升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心痛,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诗人对南宋当权者的愤慨,他们不想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的愤慨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