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第2课时) 1.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2.能对比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发现观察角度的不同。 3.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1.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凌乱”等词语的意思。 2.能对比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发现观察角度的不同。 能对比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发现观察角度的不同。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捕捉美丽的金秋镜头吧! 【设计意图】承接上节课的内容,在“探索金秋”的情境下,自然导入本节课。 新知探究 一、精读品味 任务一 学习5—7自然段,定格镜头,体会水泥道的美 1.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水泥道的美?圈画相关词句,想象作者所描写的画面,说一说自己感受到的美。 2.同桌或小组内朗读自己画出的词句,分析关键词语,交流感受。然后在全班分小组进行发言。教师相机进行点评分析。 预设: 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1)引导学生围绕“一片片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紧紧地粘”等词语想象落叶的特点,了解作者对落叶的初步印象。“一片片”说明落下的梧桐树叶多;“湿漉漉”说明水泥道很潮湿;“金黄金黄”说明落叶的颜色美。 (2)指名学生朗读。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1)引导学生围绕“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很远很远”等词句想象水泥道的美景,了解第6自然段是描写整条铺满落叶的水泥道,作者把水泥道上铺满的落叶比作彩色的、闪闪发光的地毯,写出了水泥道的色彩美、形状美,为普通的水泥道增添了美感。(板书:比喻 水泥道—地毯) (2)指名学生带着想象读好语段,提示语速要稍慢,给人以美的感受。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1)引导学生围绕“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想象水泥道上的每片树叶。(板书:落叶—小巴掌) (2)提问:这里的“熨帖”和“凌乱”是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理解“明朗”的方法,试着理解“熨帖”和“凌乱”的意思。 ①教师相机指导用多种方法理解“熨帖”: 查字典:紧贴。把衣物烫平。 联系上文:“熨帖”指的是紧紧地粘着。 看课文插图:梧桐树叶紧紧地粘在地面上。 ②教师相机指导用多种方法理解“凌乱”。 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凌乱”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联系上文可知在本句指的是排列得不规则。 引导质疑:为什么“凌乱”的落叶反而“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预设:补充插图,联系生活,理解“凌乱美”其实是一种自然美。 (4)指名学生朗读,提示语速可以稍慢些,感受落叶排列的自然之美。 3.学生朗读第5—7自然段,提示边读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找美句→品美词→析表达(比喻)→想画面”的递进式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像摄影师捕捉镜头般聚焦文本中的精妙意象与描写,在反复涵咏、对比探究和想象补白中, 深度感知水泥道秋景的绚烂质感、意境美感与独特的“凌乱美” , 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和精准的语言赏析能力。 任务二 学习第8、9自然段,体会上学路上的心情 1.默读课文第8、9自然段,说一说:走在这样的水泥道上,“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自由交流,指名分享,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