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爬山虎的脚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 语言运用: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积累好词佳句,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 思维能力:感受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准确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连续观察的能力。 审美创造: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解析】 关注作者:叶圣陶(1894—1988),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本名叶绍钧。《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描写植物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向我们生动描述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生长变化,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是美的发现者。 关注作者连续观察: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过程。通过品读描写叶子的语句,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品读描写爬山虎脚及攀爬过程的语句,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关注提示观察方式的词语,加深体会。体会作者不仅细致地观察事物,还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事物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序地写下来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重点)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难点) 4.学写观察记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你见过爬山虎吗?你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能用你的语言为我们描述这种植物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脚》。(出示课件3)(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画出文中极易写错的字,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出示课件4) 2.学写字。(出示课件5) 3.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出示课件6) 第1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 第2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3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怎样往上爬。 第5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4.将可以合并的自然段合并,梳理出课文的结构。(出示课件7) 课文是从爬山虎生长的位置(第1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第2自然段)和爬山虎的脚(第3-5自然段)三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 三、自主探究,品读文章 (一)学习第一部分 读第1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说一说你从哪儿看出了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出示课件8)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它生长得非常茂盛,从关键词“北边墙上”“西墙”“屋顶”知道它是一种擅长攀爬的事物,大多生长在墙上、屋顶。从作者留心观察到爬山虎生长在操场北边的墙上,小院的西墙还有房顶上,知道作者观察特别仔细。(板书:生长的位置)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出示课件9)(板书:叶子的特点) (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嫩绿。 ①这说明作者对叶子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观察) ②讨论:“嫩红、嫩绿”和“嫩叶、嫩茎”中“嫩”的意思相同吗?(出示课件10) 不同。“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的“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