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泰山日出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比较刘白羽的《日出》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2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日出》 2、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3、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活动2【活动】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 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 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 横亘(gèn) 消翳(yì) 活动3【活动】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 本文是作者为欢迎泰戈尔来访中国而作,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有“天竺圣人”之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著有《飞鸟集》《新月集》《吉檀迦利》 活动4【活动】品读课文: 1、思考本文都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对日出的赞美 时间顺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2、本文是否只是对日出的赞美?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本文在赞美日出的同时,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期盼与赞美之情。 阅读课文,找粗刘白羽与徐志摩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最生动之处 刘白羽:以液态形容 选择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表现日出 与作者的独特感受相结合,黑夜与白昼的交接联想到旧世界与新世界的交替,更想到新中国的瑰丽景象。 徐志摩:传神的刻画 用想象来呼唤、催促、目不转睛的注视。 讨论作者有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 没有,用大量的篇幅来描绘光明 光明在文中的含义 光明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里,作者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 比较: 海上日出:爬,虽新鲜却沉闷 泰山日出:雄伟 对比 泰山日出 日出前:云海令作者激动狂叫被眼前景所震惊,把自己幻想为巨人来迎接日出的到来。 日出时:云海的变化,色彩的转换,日出的到来,在这里将日出与对光明的到来联系到一起。 日出后:由衷的赞美,用诗化的语言和作者难以抑制的情感来歌颂日出,歌颂光明的到来。 活动5【活动】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情感 2、品位交流你认为值得品析的词语或句子,集体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学时 活动1【活动】复习导入 活动2【活动】继续学习课文 互动1: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互动2: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把山比作数十立的樗蒲。以极小的数十山尖衬托云海的壮阔。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活动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