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63387

伤仲永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5792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伤仲
  • cover
课件42张PPT。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江郎才俊王安石伤仲永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学习目标:一、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集》等。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是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表明了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摧残的谴责。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隶( ) 谒( ) 邑( )称( ) 泯( ) 矣( )焉( ) 扳( )lì yèyì chènmǐn yǐyānpān三、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才艺展示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掌 握节奏,把握语气。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父利其然也。3、不能称前时之闻。4、泯然众人矣。———愤怒语———惊叹语———遗憾语———痛心语气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朗读检查疏通文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 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 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平民属于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长到岁曾经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等,(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代词,代这件事邻居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写(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题,写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聚,团结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立刻完成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 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疏通文意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以宾客之礼相待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求取,花钱求仲永题诗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通“———,牵,引四处拜访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跟随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 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 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疏通文意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原有特点完全消失回答说:“(他已经)完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