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63768

独坐敬亭山 教学设计 (1)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112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独坐,敬亭,教学设计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独坐敬亭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相关文常常识及关键字词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21教育网 2学情分析 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主动性不强,诵读古诗词处于半自觉状态,老师自以为教的内容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未必都需要,就算是需要无非也是功利的应付考试。学生虽然喜欢和同伴在一起阅读古诗词,但这种情况较少,不常见。学生父母不太重视学生对古诗的诵读,很少提醒过学生,有的家长从来都没有提醒过学生。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范围较窄,以读教科书上的古诗词为主。学校很少开展古诗词方面的活动,学生也没有做笔记的习惯。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不够浓厚,在古诗词阅读鉴赏中,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把握不了诗歌的感情,不能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学生希望老师在平时的授课中穿插古诗词积累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表现方法,从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21cnjy.com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相关背景导入。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二、新课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尝试背诵。 四、作业;预习《望岳》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