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63868

采莲曲 教学设计 (1)

日期:2025-10-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116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采莲曲,教学设计
  • cover
采莲曲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诗句理解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一系列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2重点难点 1能背诵古诗、默1体会杨万里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的情感,感受诗人清新、明快的诗风。 2体会古诗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 3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这么多碧绿碧绿的荷叶,和娇艳的芙蓉显得是多么的美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与这有关的诗: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采莲曲(教师板书)。 4、谁来给咱们把诗题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古诗。 1、采莲曲是怎样写的呢?咱们来听一听吧! 2、同桌互读,相互指正读音。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自由读整首诗。同桌互读。 5、指名读,全班评。全班齐读。 三)感受诗境,理解诗意。 1、出示荷花图,播放歌声 2、呀!哪来的歌声,你此时想到些什么?(一定是有人来了) 3、咱们刚读过的古诗里哪一行能让让我们找到答案?(出示第四行)给大家来读一读吧! 4、指名读,齐读。 5、姑娘来了,只听到歌声却看不见身影。这可真是“乱入池中看不见”啊!(出示第三行)谁能象老师这样来读一读。先练一练,再指名读。 6、人在花中游,花在人旁走。看不清是人还是花。直到听到了优美的歌声才发觉有人来了。(指名读) 7读到这我不禁要问了,为什么我们听到了姑娘的优美歌声却看不到她的身影呢? 8、难怪看不到啊!原来姑娘身穿绿色的罗裙犹如荷叶,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9、(播放课件)感受指导朗读“一色裁”“芙蓉向脸”。 四)领悟诗情,朗读试诵 1、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荷叶罗裙,芙蓉人面,可真让人难以分辨,要不是突然听见的歌声,还真不知道有人来了。利用录音机试读整诗。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