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90686

【语文版】七年级下金榜学案:《河中石兽》及答案

日期:2025-10-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2次 大小:7604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文版,七年级,金榜,学案,河中石兽,答案
  • cover
《河中石兽》 训练·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    ) (2)阅十余岁  (    ) (3)曳铁钯  (    ) (4)湮于沙上  (    ) (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    ) (6)如是再啮  (    ) (7)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 2.下面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其反激之力 D.一老河兵闻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 (2)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做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做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做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填空。 (1)本文作者纪昀,   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小说集《           》。 (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二、课内阅读 阅读《河中石兽》全文,回答6~9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     ) (2)竟不可得  (     )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 8.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9.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 三、美文品析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注】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译文: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译文: 11.请你用所学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选文中和尚的骗术。 答: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辈作文,必几经删润①,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②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皆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④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 稿⑤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注】①删润:删改和润色。②仕宦:指做官。③朱梅崖:清代进士。④辄:总是。⑤脱稿:(著作)写完。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富贵而归故乡 A.愿乞一言而死 B.相委而去 C.学而时习之 D.濯清涟而不妖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 译文: 14.“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一句中的“法”具体指什么?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倒塌 (2)年 (3)拖着 (4)埋没 (5)设馆授徒,即教书 (6)咬,这里意为冲激 (7)颠倒 (8)按照 2.【解析】选C。A、B、D三项中的“之”均作代词用,C项“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3.答案:(1)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3)一定在石头下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