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 知识点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生活时间:距今约七千年。 2.?生活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相关链接: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 3.?所处的大河流域:长江流域。 4.?生产生活状况 (1)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相关链接:耒和耜是用来松土的工具。在尖木棒下端绑一段横木就制成耒,使用时便于用脚踩。耜是用磨得较锋利的片状石板,或用个体较大动物的肩胛骨去掉骨脊,牢牢绑在木棒下端制成的。耒一般用木削成,耜也可用木制成,所以古人说“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木耜在地下容易腐烂,所以出土的主要是骨耜和石耜。 (2)种植作物:种植水稻。 误区警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3)房屋建筑: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方便了饮水。 相关链接:干栏式房屋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以通风、避潮,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干栏式房屋结构比较复杂,技术要求很高,充分显示了河姆渡居民的聪明才智。 (4)原始畜牧业:饲养家畜。 (5)原始手工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误区警示:制陶业是原始手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第一次创造出了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它的出现有利于人们存储粮食和水,是人类能够定居的前提和基础。 知识点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生活年代:距今约五六千年。 2.?发现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相关链接:半坡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北部是公共墓地,南部是居住区,东北部是烧制陶器的窑场。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居住区周围有防护用的壕沟。 3.?所处的大河流域:黄河流域。 4.?生产生活状况 (1)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耒耜、石刀,骨制箭头、渔叉和渔钩。 相关链接: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其中“普遍使用”有三层含义:一是磨制石器数量多;二是磨制石器种类多;三是出现了装有木柄的磨制石器。 (2)种植作物: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坡居民还会种植蔬菜,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相关链接:粟,即小米,是我国黄河流域特有的农作物,由野生的狗尾草逐步培育而成,古代又称为“禾”“粱”,现在称未脱粒的粟为谷子,已脱壳的粟为小米。 思维拓展:这些农作物的种植说明,半坡居民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这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3)原始畜牧业: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 (4)房屋建筑:住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炕。 相关链接:半坡聚落处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雨水较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易于深挖,有利于保温。可以说这是半坡居民适应自然环境的创举。 (5)原始手工业:制造彩陶、纺线、织布、制衣。 误区警示:彩陶上有许多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这些符号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思维拓展:如何认识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提示:生产工具的进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北京人、山顶洞人主要从事采集、打猎(或渔猎),半坡、河姆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