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97116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精品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219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必修,第一,单元,1课,荷塘月色
  • cover
荷塘月色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1.本单元学习散文。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解答]: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 请学生听朗诵录音,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提问]: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四、 讲读第一段 [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解析]: 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