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45张PPT。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白杨礼赞茅盾(yín)(dǐ)(yān)(qiú)(suō)(qí)一、预习检测美而高。颀,高。纵横驰聘,冲杀突击。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出自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预习检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等。二、作者简介 他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 (《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著名的 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二、作者简介 请大家对比这两张图片谈自己的感受。三、导入新课 1、通读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是以怎样的感情来抒写白杨树的?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四、初读感知 赞美之情。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在这些赞美的语句中,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四、初读感知 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观察是由远及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之情。 3.自读课文,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四、初读感知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外部形态:参天耸立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4、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四、初读感知 5、找出文中多次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 ,说一说 “不平凡”的含义。四、初读感知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显示它很平常;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显示它是不平凡的。 6、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四、初读感知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7、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四、初读感知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课文背景介绍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 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 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 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 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 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课文背景介绍 《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 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 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