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526106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导学案(教师版)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5次 大小:213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文版,八年级,上册,单元,30课,诗词五首
  • cover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三、学习生字: 刈麦(  ) 陇(  ) 饷田(  ) 秉(  ) 荷箪食( ) 曾不事农桑( )俸禄( ) 岁晏(  ) 课题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重点实词。 2、诵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和写作手法,学习赏析诗歌。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学习《观刈麦》: 1、教师范读、领读,学生练读诗歌。 2、释题:“观”,看的意思。“刈麦”,割麦子。题目交代文章内容。 3、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诗意。 4、小组讨论,探究问题: (1)、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 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 二、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陕西渭南人。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词尖锐,主题鲜明。 杜牧(803—852),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有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二、学习《赤壁》: 1、释题:《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范读,理解诗意。 3、探究:《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后两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