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设计(共2学时) 1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物质是变化的,不同物质的变化是有差异的;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发展、总结出两大类物质变化。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 2学情分析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是《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列举、分析、归纳、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本课先从“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活动入手,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物质是变化的?不同物质的变化是有差异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和讨论,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和归纳两类物质的变化?学习判断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新物质,并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是有利的?而有的是不利的。 本课共安排了4个活动。通过活动1“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如观察冰的融化、铁生锈现象等?让学生初步感知身边的物质是会发生变化的?认识到不同物质的变化现象各有不同。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生锈等现象?比较和讨论这些变化的异同?使学生逐步发现、总结出两大类物质变化?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教学中不需要给出这两个概念?只要求学生能理解和“形态变化”和“产生新物质”就行了.在活动2和活动3中?先引导学生从物理变化入手?观察冰融化成水后在状态、质量、颜色、温度、体积等方面的变化?再认识化学变化?观察没有生锈的铁钉和生锈的铁钉在颜色、触感等方面的不同?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两种物质变化。最后通过活动4“给物质变化分类”?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两类物质变化的认识?学习判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会产生新物质?并认识物质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重点难点 经历观察、比较、描述、分析、交流等探究过程,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2)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的能力。(3)学习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1.2学时重点 经历观察、比较、描述、分析、交流等探究过程,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4.1.3学时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活动2【活动】二、活动探究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课前导入,在我们同学中有哪些同学经历过像煎蛋、燃放烟花、盐放到水里、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到的现象。在玩和做的过程中发现前后有什么变化 能不能说一说呢 还其他的物质的变化现象吗 (同桌或小组交流) 2.老师导出;我们身边的物质无时不在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物质是怎样变化的。 (二)活动二:学生小组实验《冰的融化》。 1.请同学们先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蜡块加热前是固状,加热时是液态,停止加热又成固装) 2.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一项一项地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然后进行班级交流。对冰融化成水的变化现象达成共识。 3.老师演示实验;蜡块受热融化让学生更好比较。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