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 2.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其失败。 教学重难点: 1.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基本国情以及其所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庆历新政”的施行和破产。 2.从体制因素探究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及改革的迫切性。 教学过程: 一、兵虚财匮; 1、根本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为了防止藩镇割据) 2、兵虚财匮: 二、内忧外患; 1、内忧; 2、外患:辽和西夏的威胁。 (补充知识-了解)澶渊之盟 1)背景:在宋已取得胜利(澶渊之战),但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宋朝作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 ———宋辽是在整体实力大致均衡的情况下签订的。 2)内容:略。 理解概念———岁币:北宋政府每年一次送给辽的银绢,而不是一次性赔款; 3)评价: ??①主观意图(否定):是北宋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腐败) ??????????———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的财政困难。 ??②客观效果(肯定):维护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联系】如何看待辽宋关系? 1)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 2)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不可阻挡,交流进一步发展,加强了民族间的融合; 三、庆历新政; 1、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 2、时间: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 (此事发生在庆历年间,史称“庆历新政”。) 3、主持人:范仲淹、富弼等。 4、中心问题:整顿吏治。 5、主要内容(了解一下): 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6、结果:宋仁宗于庆历四年下诏罢废新法———失败。 (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7、影响: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一场更大规模、更加深刻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 【重点优化】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严重:政治危机、边疆危机和经济危机。 (积贫积弱导致的结果) ①政治危机:农民起义不断。 ②经济危机:土地兼并;“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③边疆危机:辽、西夏对北宋的威胁。 2)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统治阶级间的朋党之争(改革派与保守派)。 3)庆历新政昙花一现,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北宋朝廷进一步的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4)为了克服危机,王安石倡导改革和积极酝酿。(王安石在上书宋仁宗的《言事书》中提出了“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始变法。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 2、关于北宋出现的积贫积弱;———财政困难和军事实力下降; 1)积贫的表现:????? ①官俸和军费开支过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国穷); ②为解决财政困难而扩大赋税所造成的劳动人民贫困(民贫); 2)积弱表现: ①对外无力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②对内不能控制农民起义; 3)出现积贫积弱的原因: ①宋初加强“三权”导致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②军队庞大而战斗力低下; ③政治上“不抑兼并”,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④少数民族政权的强大威胁北宋安全;⑤王安石变法失败。 注意: 冗兵———军费开支过大; 冗官———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冗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