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57529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折叠问题(北师大版)

日期:2024-06-21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5663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折叠,问题
  • cover
课件17张PPT。折叠问题(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折叠问题》在新教材第一册第一章就出现过,在以后全等形、相似形等章节里,也经常遇到本节内容。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零散,而这部分内容既是初中数学总复习阶段的一个专题问题,又是中考试题中的一类热点问题。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复习,让学生对《折叠问题》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利用解题关键,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折叠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探索、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一、教材分析:(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折叠,得出折叠前后点、线、面之间    存在的内在联系。   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准确迅速解决具体问题。 (四)重点、难点突破方法:   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数学思想: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1)转化思想(2)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特点,我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着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实践—观察—探索—分析—归纳—总结”为主线。采用的教法是引导发现法,学法是小组合作探究法。三、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一些折叠问题,对这类试题总感到无从下手,困难重重,这节课我们把《折叠问题》作为一个专题来复习,希望每位同学认真参与,扫清我们学习道路上的拦路石。(二)、引导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活动1(我实践、我感悟):动手操作,回答下 列问题: A: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A点与C点 重合,折痕为EF,则 (1)A、C两点关于E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A、C两点关于EF成轴对称 (2)这种位置关系有什么性质? 线段AC被EF垂直平分活动2(我探究、我发现) 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E为AB边上一 点,沿CE将△BCE向上翻折,若B点恰好 落在AD边上的F点,则△BCE与△FCE(1)关于CE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你能得到哪些相等的边和角? 轴对称∠B=∠CFE=90。. ∠FCE=∠BCE, ∠FEC=∠BEC, CF=CB,EF=EB活动3(我尝试、我应用 ): 例:取一张矩形纸片进行折叠,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把矩形ABCD对折,设折痕为MN,如图(1) 第二步:再把B点叠在折痕线MN上,折痕为AE,点B在MN上的对应点为B ′,得Rt△AB′ E ,如图(2) 第三步:沿EB′折线折叠得折痕EF,如图(3) 利用展开图(4),探究:△AEF是什么三角形?证明你的结论。结论:△AEF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 由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知EB′=FB′ 又△AEB≌ △AEB′ ∴∠ABE=∠AB′E =90° ∠BAE=∠EAB′ ∴AB′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 ∴AE=AF ∴ ∠EAB′=∠FAB′ ∴ ∠ BAE= ∠ EAB′=∠FAB′ ∴ ∠EAF=60° ∴ △AEF是等边三角形 图(1)图(2)图(3)图(4)思考:上述例题是根据折纸操作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解这类题的关键是: 利用折叠过程中出现的对称图形来寻找所需要的等线段和等角来解决问题。活动4(我归纳、我总结)针对性练习:(必做)1、把边长为的1正方形纸片对折n次后,所得图 形面积是 2、如图(1),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B=6 、 BC=8,将直角边AB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C上 B ′处,折痕为AD,则BD= ___ (选做)如图(2)矩形纸片ABCD中,AB=3㎝,BC=4 ㎝,现将A﹑C重合,使纸片折叠压平,设折痕为EF,则重叠部分的面积为_ __㎝2 EC D′(2)ABD3活动5(我体验、我收获)F/ 1. 说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三)反思与总结: CABDE(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