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546549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教案

日期:2025-04-2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167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7课
  • cover
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掌握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讲述法、情景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分析提示法等多种教法综合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2、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资源:郑和下西洋示意图;课本相关插图、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破题导入: 从上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明朝历史的学习,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及“君主集权的加强”。那么在这一时期中外关系怎样呢?(出示第17课标题)我们说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激烈的冲突。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7课,作一番详细的了解。 2.自主先学,知识梳理: 见《伴你学》P71,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3.教材挖掘、合作探究: (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是指哪里? (2)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郑和?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郑和一生几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的地区是哪里?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 (4)合作探究:郑和下西洋具备了哪些条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明确最根本的条件:明朝初年,国家富强。 (5)学生根据《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简单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二)戚继光抗倭 (1) 抢答:元未明初,把什么人叫作“倭寇”? (2)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 (3)学生结合戚继光抗倭形势图讲述抗倭经过,教师归纳小结。 (4)合作探究: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5)怎样评价戚继光? (6)合作探究: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葡萄牙殖民者什么时候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学生齐答1553年。 (2)抢答:欣赏歌曲猜歌名、词作者,明确:《七子之歌》、闻一多。由这首歌你联想到什么历史事件?澳门回归是在哪一年?(1999年) 4.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小组活动:“探寻郑和的足迹”(结合动态教学课件) 指导学生阅读书P96注解回答:文莱是东南亚一个小岛,却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我国古代将文莱以西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以东称为东洋。 (出示课件,明确文莱具体地理位置)将书本“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补充完整。 红笔:标出①亚洲、②非洲 蓝笔:标出①印度、②伊朗、③阿拉伯半岛 铅笔:标出①印度洋、②波斯湾、③孟加拉湾、④阿拉伯海、⑤红海 (出示课件校对) 5.知识整合、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 一、 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出发地、次数、到达地区、影响。) 二、 戚继光抗倭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1553年) (2)练习反馈 见《伴你学》P72-73(注:待合格学生只做其中的选择、填空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