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特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以及对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运用政治课所学知识来分析本课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政史综合能力。 3.思想认识方面:(1)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通过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尽管新政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法:材料研读法、问题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有关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录像、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投影材料) 材料一: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14%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了全部国民收入的2/3,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他们的总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不足22%,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 材料二: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推测到1929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如何? 2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本身就潜伏着严重的危机。首先,这种发展的基础极不稳定,国民收入分配严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继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其次,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大与人民消费水平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生产迅速发展,工厂中生产出的商品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却日益贫困,购买力越来越低。当商品投入市场时,消费者无力购买,就会发生销售危机,或者说“生产过剩”的危机。当然不是生产真正过剩了,而是受到缩小的消费市场的制约所形成的生产过剩。于是到1929年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商品堆积如山、琳琅满目却无人问津,而另一方面是大量人囊中羞涩买不起、饥寒交迫、衣食无着。这样经济危机爆发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场经济危机,在这场“大恐慌”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如同遭水淹的蚁穴,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过去一向趾高气扬的资本家们被经济危机打得失魂落魄,他们迫切希望“救世主”或者什么“英雄”来挽救他们的财富。那么这场如猛兽般凶猛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被称为“经济危机救世主”的罗斯福到底采取了什么灵丹妙药来医治、挽救被经济危机打得摇摇欲坠的美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寻的主要问题。(板书课题) 【讲述新课】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板书) 1.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广大人民群众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和你所了解的有关经济危机方面的知识来讲述经济危机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可以简单概述,也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具体描述。请同学们看一段英文资料: I know 3 trades.I speak 3 languages.Fought for 3 years.Have 3 children.And no work for 3 months.But only want one job. (翻译)我会三项技能,我会说三国语言,我已有三年工龄了,我有三个孩子,我已经失业三个月了,我现在仅仅是需要一份工作。以上这段英文资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