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557002

沪科版高中生物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教案 (5)

日期:2024-05-10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1312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生物,教案,病毒,细胞,形态,科版
  • cover
3.3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病毒的特征。 (2)列举人类与病毒斗争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讨论科学家研究发现病毒的过程,提高从现象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采用信息技术等学习形式,关注人类与病毒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病毒的特征,感触生命的多样性;体验科学家研究发现病毒的过程,感受科学家的探索创新精神,激发探究生命科学的兴趣。 (2)评析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是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3章中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为1课时。本节是在学习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学习自然界另一类结构更简单的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目的是让学生对生命世界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体会生命的多样性。“病毒”这一节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在整个高中生命科学教材中与之后很多章节都有联系,比如第五章的免疫调节,第六章的遗传物质,第十一章微生物等。希望学生能通过聚焦病毒这一特别的生命形式,感悟生命的神奇,同时也是开展由学生自主建构和共享的学习活动的理想载体。 通常学生会觉得科学枯燥的原因之一是,很多老师将其呈现为死记硬背的一堆事实。然而科学不是关于事实,而是一个寻求事实的过程,是科学方法。正如某位科学家所言,是一个“在无知的迷惑丛林疾驰的过程,是动态的,有争议的,有合作,有竞争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注重选讲一些现象事实,希望学生能自己将这些片段综合起来,得出结论,更体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有片刻闪现的狂喜,又有长年累月的繁琐工作。在情感价值观上,希望激起学生渴望成为发掘真相之人以及树立帮助人类治愈疾病的理想。而在教学手段上选择pad作为辅助工具,是想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程度及参与程度,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一种新的可能。 重点难点 1.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 2.难点:通过病毒的研究历程,认识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引入 教师:上节课学习了细菌的有关知识。有很多人类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引出:请同学们判断,在老师给出的以下几种疾病中,哪些是由细菌引起的 小结学生投票结果。并指出:引起其他疾病的病原体是病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聚焦病毒。 学生:思考,判断投票。 教学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激发好奇感、求知欲,增强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 活动2【讲授】一、病毒的发现之路 通过时间轴展示: 1.史前病毒感染的记录:一副埃及雕刻(B.C.15—13),关于脊髓灰质炎的最早记录。 2.早在公元10世纪,我国已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记载。 认识人类与病毒斗争的历史。 教学意图:通过我国人痘疫苗的发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3【讲授】二、病毒的特征 教师:那么“病毒”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时间轴: 1882年烟草花叶病 1892年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对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的研究。 1898年,荷兰植物学家白杰林克进行了与伊凡诺夫斯基相同的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并将这种物质取名为“virus”,即拉丁文“毒”的意思。 引出病毒生物学特征:1.非常小。绝大多数在150nm以下。 1935年,科学家获得了病毒的结晶。 材料: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提取到烟草花叶病毒的结晶。根据各种试验结果,证明这种结晶物质是蛋白质。然而他并未注意到病毒的含磷组分。1936年保顿和皮里在纯化的烟草花叶病毒中发现了含磷和五碳糖成分。 问:阅读材料,请问病毒的主要成分是 病毒生物学特征:2.成分:核酸和蛋白质。值得注意的是,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 20世纪30年代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类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