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569382

粤教版语文必修5同步教学课件:17 游褒禅山记(22张)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3150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教版,语文,必修,同步,教学课件,游褒
  • cover
课件22张PPT。17 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继续积累文言词汇,特别要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写作方法。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连线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宋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因其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2.背景探寻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1.自读第一段,作者是记游褒禅山的,为什么却在这一段写了石碑? 提示:作者记游褒禅山,此段却写了石碑,表面看游离于文章中心,实际上是作者行文丝丝入扣的表现。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仅回应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也为后文的议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埋下了伏笔。作者对碑文的考证,对褒禅山本名的探究,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特点,是“深思而慎取”主张的事实依据。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2.自读课文第三段,试分析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具体是怎样来写的。 提示:本段主要写的是游山的心得。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①用“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3.文章第四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提示: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的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通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课文图解整体感知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比较得出什么观点? 提示: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提示: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他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