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57359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1258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目标的设计 1、掌握诗歌正确的读法,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了解诗中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感受诗歌精彩的语言,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词语的揣摩。 ②诗歌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诵读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同学们,听到朗朗的读诗声感觉真好。 出卷网课前送给你们一句话,也许我们不能成为诗人,但我们的生命中不能缺少了诗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诗歌~~ 上课(一)导入:前几天的一阵秋风,一场秋雨 出卷网,就让我感冒发烧,鼻涕横流。这是自然风雨的威力。那么几千前的诗人杜甫不但遭受着自然的秋风秋雨,还经历着国家社会的风雨。那么,又带给他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 (2)以诗作来回顾作者:杜甫可以说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的诗歌 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回顾一下,我们曾学过他的哪能些诗歌?你还记得哪些经典诗句? (可用灵活方式来引领学生:我们十一登上泰山顶峰,我们会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看到秀丽的风景,我们会想到《绝句》中的“两个黄鹂……” 看到利比亚的战乱,我们会想到杜甫的“国破……”会想到《石壕吏》的悲惨故事) 杜甫我们的诗歌我们称之为“诗史”,而诗人亦被称为“诗圣”,那么这两个称号如何得来?在本诗当中将如何体现呢? 让学生自行设计朗读方案 (二)预设:一读:初读 (1)自行朗读诗歌(读准字音、体会停顿节奏、韵律) (点拨)停顿节奏的把握:七言,节奏“二二三”。 韵律:韵脚“号 茅 郊 梢 坳”韵律之美 (三)二读:细读 整体感知 了解内容 我们走进杜甫的茅屋,看看发生了什么? 情景的带入(可用第一人称):安史之乱, 出卷网我四处流亡,成都浣花溪边,亲朋相助,筑起简陋的茅屋一座,年届五十的我,以为有了安身之所,却不料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改变了一切…… (2)要求学生简介故事内容: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难眠 (四)三读:精读 赏析语言,走进诗人内心 以“当我读到文中 时,先生,我分明看到 ,你的内心该是 啊!”这样对话的方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示范:当我读到文中“八月秋高风怒号 出卷网,卷我屋上三重茅”时,其中的“怒号”“卷”,拟人化的手法 , 突显了秋风的咆哮声势和狂暴力量.先生,我似乎看到,狂风似魔鬼般地肆虐,一个衣衫单薄的干瘦老人,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茅草一层一层卷了起来,你的内心该是多么焦灼呀。   (在分析的过程中穿插朗读的指导:) 前文写出了杜甫面对无情的凄风苦雨, 出卷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儿挨冻受饿, 这第四节是否应该这样来抒发感慨:想我杜甫,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如今却穷困潦倒,上无片瓦遮风挡雨,下无寸土以立足。可悲,可叹啊~~读诗即是读人,读到这里,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呢?(板书:忧国忧民) 诗人由个人想到了普天下战乱中受苦的百姓,为天下苍生,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 小结:【鉴赏诗歌】 以文字为桥,穿越千年时空,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 关键字眼,语言的准确生动。 修辞手法。 能体现情感的词句。 (五)四读:品读诗圣情怀 我们称杜甫为“诗圣”,仅仅因为他的诗歌艺术水平高吗? 明确:他圣在自己穷困潦倒,仍然忧 出卷网国忧民,心怀天下。儒家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自己孤苦无靠,却仍能兼济天下,多么可敬、可叹、可佩的诗人! 片断写作:遥寄杜甫 请大家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