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新提升·课时作业 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建设。据此完成1~2题。 1.防灾减灾的核心是( ) ①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 ②战胜自然灾害 ③杜绝自然灾害 ④减轻灾害发生的损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有关我国防灾减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B.面临重大灾害,要各自为战,无需统一行动 C.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 D.中央统一决策,地方部门要分工协作 1~2.【解析】 第1题,防灾减灾的核心在于“减”,就是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第2题,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防灾减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面临重大灾害,应当采取中央统一决策,地方部门分工协作的方式,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御灾害。以防为主就是防患于未然;全民参与就是避免各自为战,集中抗灾力量,克服重大灾情。 【答案】 1.C 2.B 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回答3~5题。 3.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是防止海风、海浪的袭击,保护农田与城市 D.③是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4.图中①工程主要减轻的灾害是( ) ①霜冻 ②干旱 ③土地荒漠化 ④泥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护农田 B.“三北”防护林最终能将我国“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左右 C.“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范围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的13个省(市、区),总面积可达全国的40%以上 D.“三北”防护林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 3~5.【解析】 ①是“三北”防护林,建设范围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的13个省(市、区),总面积可达全国的40%以上,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既具有生态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洪涝等;③是沿海防护林,主要是防止海风、海浪对沿海地区的侵袭。 【答案】 3.C 4.B 5.C 在我国防灾过程中,建设了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据此完成6~8题。 6.就水系特点而言,下列流域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是( ) ①松花江 ②海河 ③辽河 ④淮河 ⑤长江 ⑥雅鲁藏布江 A.①⑤ B.②④ C.②③ D.④⑥ 7.我国已经通过水利建设,对许多大江大河进行综合整治,它们的首要任务为( ) A.航运 B.发电 C.灌溉 D.防洪 8.下列水利工程的建设以防洪防汛为首要目标的是( ) ①长江的荆江大堤 ②珠江的北江大堤 ③南水北调 ④龙羊峡水库 ⑤引滦入津 A.①② B.①⑤ C.④⑤ D.②③ 6~8.【解析】 第6题,海河、淮河中下游支流多,水系庞大,如果降水集中,易发生干支流同时来水,从而形成洪涝灾害。第7题,我国深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大江大河支流多,所以大江大河的治理以防洪为首要任务。第8题,长江荆江大堤和珠江北江大堤主要是防洪,跨流域调水主要是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答案】 6.B 7.D 8.A 读下图,完成9~10题。 9.下列对图中相关图例或注记的作用或功能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虚线———淮河河堤 B.湖泊防洪功能———滞蓄洪水 C.主坝———调蓄洪水 D.新河———改善航运条件 10.历史上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 ) ①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水流不畅 ②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③干流上无洪水控制性枢纽工程,洪水难以排出 ④淮河由京杭运河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