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10196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日期:2024-05-0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5次 大小:675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
  • cover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共24题 1.“……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宗法原则下的分封制 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 D.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王权制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这一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在政治制度上还带有原始社会的种种痕迹,国王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如西周时期在分封制下,诸侯国只要服从周王调遣,定期朝贡,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大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周王的权力,故应选D;A项错误,分封制只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是内外服制度;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并未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材料中明确涉及;C项错误,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只是材料信息的一个方面,不全面。 2.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根据材料“以德教化民众”可知是儒家思想;根据材料“严刑酷法”可知是法家思想;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儒法并用,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选D项。 3.有学者认为,三省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 (后来改为“中书门下”)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 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隋唐朝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目的是通过分散相权加强君主专制;唐初确立三省制以后,由于三省事权分立,往往产生弊端,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三省制逐渐向三省合一制发展。中书门下体制建立以后,三省机构依然存在,且三省出入命令的分工在形式上更趋严密和完善。但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所以D符合题意;A、B、C体现不出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 4.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士兵和市民共同对抗政府向市民征收房产税和扩大交易税,抗税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斗争方式。为了抗税,唐朝后期多次发生市民拦截宰相,甚至殴击宰相的事件。这客观上反映了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商人地位的提高 C.朝廷官员的腐败 D.唐朝的日趋没落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经济的发展。根据“唐德宗建中四年……抗税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斗争方式”,可知唐朝政府向市民征收商业税,抗税成为市民的一种斗争方式,客观上反映了唐朝城市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与商人地位、唐朝的没落无关,排除B、D;C不是材料的主旨。 5.唐朝的科举考试有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九章算经》等数学著作,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录取后只在和专业有关的机构任职。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A.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 B.主要以选拔官员为目的 C.重视专业人才的选拔 D.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分析题干“录取后只在和专业有关的机构任职”,说明科举制选取的是专业人才并在相关的专业任职,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A、B、D三项。 6.司马光主张女子可以读书,范仲淹曾把守寡的儿媳嫁于学生王陶为妻,程颐也把丧夫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