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练习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契约(qiè) 揽住(lǎn) 悲天悯人(mǐn) B.卸却(xiè) 赔礼(péi) 如释重负(shì) C.恩惠(huì) 缠着(chán) 自投苦海(tóu) D.坟墓(mù) 大抵(dǐ) 心安理得(ān) 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与其争得头破血流,不如各退一步海阔天空。 B.近日我市曾一度达到四级重度污染,防霾治霾依旧任重道远。 C.从坚决不收到不好意思不收,再到心平气和地收,自称“不差钱”的局长收起钱来已经轻车熟路了。 D.投篮训练结束后,林书豪表示他会替补出场,他感慨等待一周后有了上场机会,感觉如释重负。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课文第1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4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C.课文第4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 出卷网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21·世纪*教育网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 出卷网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 出卷网,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2-1-c-n-j-y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 出卷网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细嚼慢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出卷网。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21*cnjy*com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 出卷网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 出卷网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