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62753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1课《中国石拱桥》教案

日期:2025-10-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1280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八年级,上册,单元,11课,中国石拱桥
  • cover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4、了解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征 能力目标: 1、能根据课文画出两座桥的示意图 2、能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3、能区分记叙文和说明文 情感态度: 1、培养对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赞美之情 2、培养对祖国悠久文化和新社会制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大拱两肩上的两个小拱) 2、本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说明方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考取官费赴美留学,1921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他回国后一直从事桥梁、建筑和教育工作。曾主持建造过钱塘江大桥。通过修建钱塘江大桥培养了大批桥梁人才,其中包括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两部总工程师。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 他曾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副主席。解放后他曾发表过一百八十多篇文章,有多种外文译本,1983年出版了《茅以升文集》,并主编《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 本文最初发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选入课文后作者又作过多次修改。 中国人谈到桥,就会想起茅以升的名字。1937年9月26日, 茅以升呕心沥血负责修建的钱塘江大桥,终于通车。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物资、人员通过大桥撤回到后方,大量的补给送到了前沿。11月17日,公路桥开通,大批群众回到南岸。直到日军逼近,为了使大桥不为敌人所用,茅以升接到命令,又亲自指挥炸了自己心血灌铸的大桥。有人曾说:“钱塘江桥,五行缺火(“钱塘江桥”四字的部首分别为金、木、水、土)。现在”火“有了,竟是个”炸“字。伫立在南岸的茅以升极为痛心。几十年后,当有人问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时,他说:“就像亲手掐死自己的儿子。” 炸钱塘江大桥时,茅以升发誓:“不复原桥不丈夫。”解放后,这个夙愿得以实现,一座现代化程度更高的大桥飞架钱塘江。茅以升还参与负责修建了很多桥梁。建桥之外,茅以升还讲桥、写桥,写出了《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国桥梁———从古桥到今桥》等有影响的专著,他的《中国石拱桥》一文还被收入中学课本。毛泽东曾评价说:"你写的《桥话》我都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仅是一个科学家,还是个文学家呢!" 三、说明文知识介绍: 1、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有的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构造,有的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或者相互间的关系,还有的则着眼于阐明某种事理。 2、什么是说明对象? 指被说明的事物。 3、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事物的特点是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 说明文的分类: 按照说明对象分, 可分为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特点)和事理说明文(阐明事理)。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周密、生动(平实) 说明事物要安排好说明的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 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多用于事物说明文。 2、递进式,多用于事理说明文。 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1、并列关系:总、分关系、分、总关系 2、递进关系 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由果朔因、由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