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62753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日期:2025-10-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1274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八年级,上册,单元,12课,桥之美
  • cover
桥之美 教材分析: 新课程八年级第三单元《桥之美》一课,是当代画家吴冠中的科学小品文,它用优美含蓄的语言,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从新的角度揭示了桥之美。《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 情感态度: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学习用“美”的眼睛去欣赏周围的景物。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桥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1: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之美”。 设计2: 桥在生活中实在是平常不过的了。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 ,下面我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关于桥的画面,看看这些桥美在何处?(学生看图说话)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同学们的眼中,桥又有另外一种韵味。那么在画家的眼中,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生,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至1950年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进修。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曾获法国文化部1990年文艺最高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金质勋章,其有关“形式美”的理论曾导致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潮流的改变。已出版画集约五十种,文集约十余种。他的散文直面人生,清秀隽永,文笔简练,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三、默读课文,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桥”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请用文中的词语来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四、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友情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1-3)明确说明对象“桥之美”,说明“桥之美”的含义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4-6)举例说明“桥之美”,强调环境赋予桥之美 课文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